主持人:關注民生、解讀政策,你關心的,“在線訪談”為你解答。大家好!歡迎收看云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在線訪談”欄目。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云南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良玉為大家解讀《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
張副廳長您好,歡迎您來到“在線訪談”欄目。
張良玉: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非常高興來到云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在線訪談”欄目。

主持人:2020年11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首先請您回顧一下,“十三五”期間云南社會救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張良玉:社會救助是一項兜底線、救急難、保民生、促公平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保障工作,大力發展社會救助事業,“十三五”期間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不斷補齊政策短板,政策間的銜接有效加強,初步形成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受災人員救助、臨時救助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救助體系。
二是統籌整合救助資源,各級都建立了社會救助聯席會議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協調機制,所有的鄉鎮(街道)和部分村(社區)都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窗口;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充實基層經辦服務力量,全面建立村級社會救助協理員制度,服務效率和質量顯著提升。
三是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十三五”期間,中央和省級共投入社會救助資金560億元,平均每年有430萬困難群眾得到經常性生活救助、85萬人次得到臨時性生活救助。
四是深入推進兜底脫貧,確保社會救助和扶貧開發在政策、標準、對象、管理上有效銜接。積極施行參照“單人戶”施保、剛性支出扣減和“脫貧不脫?!?、“救助漸退”等政策措施,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截至2020年12月,全省有149.9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社會救助范圍。
五是積極推動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從申請、審核、確認到資金發放都實現信息化管理,困難群眾可以隨時隨地提出申請、及時得到救助。
六是積極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疫情防控期間,采取低保對象暫停退出、打破臨時救助戶籍限制、加快審批發放進度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對生活受影響困難群眾實施臨時救助25.4萬人次。
主持人:聽了您剛剛的介紹,大家能夠感受到云南社會救助事業的發展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態勢。那么對于我省新出臺的《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想必也有更多更好的利民舉措,請您為我們詳細介紹一下。
張良玉:好的?!秾嵤┮庖姟窂睦щy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新舉措,這里我向大家介紹幾項重點政策措施。
一是適度擴大社會救助范圍。對低收入家庭中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的一級、二級重度殘疾人,三級智力殘疾人和精神殘疾人以及重病患者,經個人申請,可參照“單人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將特困救助供養覆蓋的未成年人年齡從16周歲延長到18周歲。
二是提高臨時救助的時效性。健全完善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全面落實縣、鄉兩級審批有關規定,對于急難型臨時救助對象,在48小時內實施“先行救助”;救助金額在鄉鎮(街道)審批額度內的,由鄉鎮(街道)直接給予救助。
三是提升申請社會救助便利度。探索打破戶籍的限制,通過建立一套規范完善的機制,有序推進持有居住證人員在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對于遭遇突發性事件的困難群眾,探索由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
四是推動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力量協助社會救助部門開展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評估、建檔訪視、需求分析等事務,為救助對象提供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方式,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類別化、差異化救助。
五是加快服務管理轉型升級。依托國家和省級數據共享交換平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體系,完善社會救助資源庫,完善“一部手機辦低?!?、“政府救助平臺”,打通更多數據共享關節,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群眾提供更加高效、簡便、精準的救助服務。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謝您的介紹。社會公眾對于社會救助制度的改革完善十分關注。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網友們關心的問題,有網友問持有居住證的人員如何在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
張良玉:對于持有居住證達到一定時限的群眾,符合低保、特困條件的,可以直接向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申請救助,享受跟當地居民同等的救助服務。申請人居住地、戶籍地民政部門加強協作,依托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等信息化手段開展對象認定工作,把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及時納入保障范圍。我們選取了昭通、麗江等6個州(市)作為試點,探索研究制定申請人在居住地申辦低保等社會救助的經辦服務流程,建立戶籍地、居住地協作核查機制等,先在州(市)范圍內開展跨縣區申請社會救助的實踐,形成比較成熟的機制措施以后在全省推廣,并逐步擴大到跨州(市)的居住地申請社會救助。

云南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良玉
主持人:那我們也期待著“打破戶籍限制、不用兩頭跑”的做法能夠更快更多地推廣開來。請您再給我們介紹一下“一部手機辦低?!庇心男┕δ?,在線辦理低??孔V嗎?
張良玉:“一部手機辦低?!笔且豁棻忝窭翊胧?。運行一年多來,我們充分吸收采納群眾和基層經辦人員提出的意見建議,邊使用邊優化,6次升級完善系統版本,形成低保申請、政策查詢和低保查詢、低保管理和公示、低保領取、投訴舉報五大功能模塊。凡是可通過大數據系統共享自動生成的信息,都不需要群眾再提供證明材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系統及時受理并反饋申請人,進度全程可查,初步實現“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
目前,全省通過手機查詢在保情況的有18.9萬人次,提出低保申請的6856戶次。同時,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展“政府救助平臺”建設,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都可在平臺申請、線上辦理,困難群眾申辦救助更加高效、簡便、精準。下一步,我們將推動打通更多的數據關節,加強數據的挖掘分析,探索實現系統預警和主動發現等功能,向“智慧低?!狈较蜻~進。
主持人:好的,那我們來看下一個問題。一名網友說:“我是來自基層的工作人員,基層社會救助面臨的壓力非常大,人少事多,請問《實施意見》對于這方面有沒有什么部署安排?”
張良玉:社會救助是直接面向群眾的兜底性民生措施,主要要靠我們基層的經辦人員來落實。平均每個基層工作人員要服務的對象多達上千人,有的甚至還更多。如果沒有足夠的服務力量,服務效率、服務質量都確實難以保障?!秾嵤┮庖姟访鞔_,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力量,加強資金保障并規范購買事項范圍。同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們正在積極推進“政府救助平臺”建設,加強信息共享比對,簡化工作流程,實現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業務全程線上辦理,工作人員僅僅憑一部手機就可以受理辦理相關救助業務,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主持人:感謝張副廳長的詳細介紹,相信政策的落實能夠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再次感謝您做客我們的欄目。
張良玉:非常高興做客“在線訪談”欄目。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網友!
主持人:觀眾朋友,今天的節目就要跟大家說再見了,非常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我們下期節目再見。